外國的朋友A君來港,跟我談起請人的經驗。大家都知道香港是世界級城市、也認為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地方。很多外地朋友就自不然聯想起找人才一定在香港,其實這是一個想當然而的假像。香港的人才單一性及規劃性其實相當明顯,要深入瞭解人才發展首先十也有必要去瞭解一百多年來香港的產業發展史。
香港從來沒有第一產業,五十年代依靠轉口貿易起家,香港積極發展製造業,紡織成衣、電子零件等勞工密集型工業高速成長,也帶動了工業多元化,香港第一代富豪都在這個時候起家的。那時製造業佔了總體經濟30%以上,是香港的核心產業及競爭力。自八十年化中期後,製造業因市場及成本北移,香港的製造產業由30%下降至只有14%,而產業結構亦向服務經濟轉型,第三產業亦當此成長。這是香港在歷史上發展最快的階段,人均GDP增長了6倍多,主要拉動力量是服務業,1983年以來增長率高達17%,在全球也是非常少見的。而其中,金融保險、地產商業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增長率更是高達21%。
經過80、90年代的超級增長,香港真正成為亞太國際金融中心。超過500家銀行在此聚集,世界百大銀行有85家進入香港。這裡有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世界第二大外匯市場,第三大黃金市場。以此為基礎,香港的基金管理、股票分析、融資策劃、商業服務都領先整個亞洲。世界著名的顧問、法律咨詢、會計精算公司,都將香港作為重要基地。香港抓住了這個機遇,在短短20年內實現了跨越式的成長。
回歸祖國,1997年的香港雖然經濟極度繁榮,但內憂重重。其中香港的地產泡沫在短短十多年間房價上漲超過10倍。1998 年亞洲的金融風暴衝擊了人們對香港的盲目樂觀預期,到2003年房價下跌超過60%,很多人成為了負資產。為了扶持香港經濟,中央政府與香港簽定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將龐大的內地市場向香港服務業等產業擴大開放。最明顯的是「自由行」,到香港旅遊的內地遊客數量連年暴增,2013年內地遊客佔遊客總數75%,超過4000萬人次,是2013年的4.8倍。得此強助,香港旅遊業在回歸後取得了突破性發展。2003年至2013年,過夜遊客在港消費額暴增51倍,高達1527億港幣,旅遊業也成為香港支柱產業之一。但之後受2014年9月佔中事件的影響,旅遊業增長亦漸漸放緩。
從整個香港產業發展來看,現在的香港與其在說產業優化調整的新路,不如說是經濟基礎受到各種衝擊的重新思考。產業基礎並不牢固的香港,面對這些考驗,困難重重。而香港在尋找新發展方向的努力,也受到基礎薄弱的制約,取得的突破不多。未來的香港發展,我認為只有在創新科技及創意產業上有新的才能振興香港,亦只有利於創新及技術才有可能在未來灣區的城市中才能繼續站穩腳步、赳赳向前持續走。
簡浩賢博士
人才管理發展學會主席
2019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