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4.0」的世界大潮中,香港作爲全球首屈一指的大都會和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曾經世界領先的工業城市,肩負推動「工業4.0」實現「再工業化」的使命。過去,香港因「去工業化」大傷元氣,因此今天香港面臨前所未有的艱巨任務,既要舒筋活血,推動「再工業化」;又要强筋壯骨,實現先進製造業跨越發展。能否邁過這難關,决定了香港的未來興衰。
目前,全球智能製造雖然整體尚處于發展初期和成長期,但是産業核心技術領域競爭已日趨白熱化。關鍵領域一旦形成細分市場支配者,未來香港的「再工業化」可能將面臨專利封鎖、技術依存等困境。而且,內地智能製造發展已步入快車道,在物料成本、人才資源和用人成本上具有明顯優勢。因此,留給香港的戰略風口期時間已經不多了,需要緊緊抓住風口期,加快「工業4.0」的布局和發展。
在這個關鍵轉折點,正派、堅強、勤奮、有決心的青年人要勇敢站出來拯救香港。「反送中」已經讓這個惑星上的所有人看到了過去被遺忘、被沉默、被草根化的香港青年人的力量。而「工業4.0」將爲香港青年人重塑香港、改變世界提供前所未有的平臺與機遇。青年人應發揮才能與智慧成爲職業專才和科技專才,團結起來投身于「再工業化」,讓香港「重新偉大」。
歷史上,香港曾以工業聞名于世,是亞洲「工業3.0」的推動者和引領者,具備工業化的內在DNA。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製造業是香港經濟的主要動力,其中電子科技一直位居亞洲第一,而日本在那時只能居于其次,「Made in Hong Kong」的科技産品行銷世界各地。然而,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導致利潤驅動的生産要素在大陸範圍優化組合,企業爲謀求更大發展前景和降低生産成本,紛紛把製造業廠房北移;另一方面,香港過于追求第三産業充當經濟發展引擎,吸引貨幣資本大量從實體經濟流入虛擬經濟,嚴重削弱了製造業的發展。當前本地製造業日漸萎縮,就業人數僅占香港就業總人數的2.5%;而地産和金融業獨大的不均衡結構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貧富懸殊。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製造業衰落除了導致産業結構失衡等顯性弊端外,還産生了包括勞動力素質、傳統經驗、技術工藝、生産專家、配套企業、産學合作水平的下降、失傳、缺乏及流失在內的隱性損失。與世界製造業後發强國相比,仍存在一些明顯短板,主要包括各類企業主體培育、産業鏈關鍵節點布局、核心技術供給等。反觀大陸,許多省份高度重視初創企業,紛紛賦予大批扶持,香港已經落在後面。最關鍵的是人力資源供給不平衡,香港幷不缺乏科學家和商業領袖,但是「再工業化」亟需的職業專才却極爲匱乏,倒三角的人力資源梯次結構嚴重阻礙了「工業4.0」的創新和發展。是否能够培育足够的職業專才、重新復活香港藍領階級,直接影響香港「工業4.0」的成敗興衰。
港府多次在不同場合表示要推動「再工業化」,努力構建全方位”再工業化”政策體系,成立了創新及科技局主持工作,幷推出多項支援「再工業化」的政策及措施。然而,政府過去長期依存于金融、地産資本,與「工業4.0」和職業專才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及衝突。一旦香港加速「再工業化」,必將導致投機資金從地産業流出,有機會影響房價下降,損害了現有產業者的利益。這樣的話自然不可能推動根本權益的「工業4.0」、也不可能真心維護青年專才的利益,甚至害怕透過「工業4.0」團結青年、激活青年的真正力量。
正如德國著名法學家Rudolph von Jhering所雲,「爲其權益奮鬥乃人之義務(The struggle for his rights a duty of the person whose rights have been violated, to himself)」,今天的青年專才如果想要真正推動「工業4.0」和「再工業化」,關鍵在于必須結成組織和團體,透過產業協作從新定位。當前亟需成立青年專才聯盟和社團,一方面整合青年專才力量,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及水平經驗,並且有效地向港府爭取真正落地的支援政策。另一方面,建立系統化和可持續的專才培養體系,將優秀的青年人持續培養爲專才,透過「工業4.0」的關鍵領域,爲改變未來、影響世界做好準備。
回顧歷史,我們不會忘記,香港的青年專才曾經在六七十年代製造業黃金時期挺身而出爲香港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改革開放中挺身而出爲內地設計市場經濟成爲世界第二經濟體立下了汗馬功勞。現在青年專才將在歷史上第四次挺身而出,這一次,他們的任務是讓香港「重新偉大」。
2019年7月31日